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档案管理模式也发生着转变,从实体档案逐渐向数字化档案衍生,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录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档案数字化的安全风险:
1. 技术层面风险。档案数字化依赖多种技术,如扫描技术、存储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技术本身存在漏洞和缺陷,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例如,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可能被窃取或篡改;存储设备出现故障,可能导致数据丢失。
2. 人为因素风险。内部人员操作失误或违规操作,如误删数据、越权访问等,可能造成档案信息安全事故。同时,外部人员的恶意攻击,如黑客入侵、网络诈骗等,也对档案数字化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 管理体制风险。档案数字化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明确的安全标准和规范,责任划分不清晰,导致安全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落实。例如,在一些单位,档案数字化项目的安全管理职责分散,出现问题时难以追究责任。
保障档案数字化安全的措施:
1. 强化技术保障。在数字时代,技术是档案安全的坚固盾牌。配备必备的安全防护设备,如,守门大将——防火墙,阻挡外部非法网络访问;通过加密技术像给档案信息 “穿上铠甲”,防窃取篡改;访问权限设置依人员岗位定权限,非授权人员无法访问;定期对电子数据进行备份,遇数据丢失、损坏能快速恢复。
2. 加强人员管理。档案数字化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与技能,直接关乎档案安全。档案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保密培训,通过案例剖析、法规解读、实操演练等,让工作人员深知泄密危害与防范要点。可以利用工作例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剖析档案工作泄密风险,组织学习保密专题片,提升员工保密意识;还通过线上答题、培训测试,促使员工牢记保密知识,切实守好档案安全底线。只有工作人员时刻绷紧 “安全弦”,才能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筑牢保密防线。
3. 完善管理体制。制定完善的档案数字化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明确各个环节的安全要求和责任。建立安全评估机制,定期对档案数字化项目进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同时,加强对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为了进一步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数据备份与恢复。相关档案管理组织可以建立定期的数据备份机制,将档案数据备份到多种存储介质,并分别存储在不同地理位置。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及时进行数据恢复,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第二,安全审计与监控。档案管理机构可以对档案数字化系统的操作进行实时审计和监控,记录所有操作行为,以便在出现安全问题时能够追溯和分析原因。通过安全审计,还可以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第三,建立档案信息应急响应机制。为了进一步确保档案原件和档案信息安全,相关档案管理机构应制定完善的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在发生安全事故时的应急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减少损失。
最后,在信息化时代,档案数字化安全是一种系统性的安全理念,全面构建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已是大势所趋。整个保障体系从法律层面的立法、行业标准的制定、规章制度的建立、防治技术的应用以及存储载体和存储环境的保护,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领域中呈现出重中之重的态势,相关档案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也需要在动态化、周期性的数字档案安全保障工作中展开多维度、多角度的思考,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实行有效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