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档案馆、档案室都参与到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工作中来。信息化的基础是数字化,只有不断提高馆藏档案的数字化率才能更好的发挥档案价值,才能更好的保护档案,才能更好的让社会、群众利用档案资源。
(一)确定扫描页
《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要求,原则上应将确定为数字化对象的纸质档案全部扫描,不宜进行挑扫。如有不需要扫描的页面应加以标注。
1.应对待整理的档案进行分析研究,有哪几种门类的档案,各种门类的档案又有哪些类别;
2.制定针对本项目的档案分类整理方案,主要包括如何分类,分类代码的编制,档号组成的规定,如何确定归档范围,如何确定保管期限,制定完善的档案分类整理方案报业主单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3.审批通过后,按照制定的方案对档案进行分类、剔除重复件、剔除不归档材料、区分归档年度、鉴定保管期限、排列文件材料的先后顺序等;
4.一般将保管期限为“30年”及以上的,确定为数字化对象;
5.密级档案的数字化需要在涉密网络环境中进行,如达不到安全保密要求,则不能数字化扫描,对此部分档案需要特殊标注。
6.数字化项目开展的前期需要进行科学谋划,预算资金充沛,对确定为数字化的对象应当全部进行扫描。
(二)编制页号
1.应对没有页号或页号不正确的档案重新编制页号。
2.重新编制页号时,应在统一位置书写页号,且不压盖档案内容。
3.书写页号所使用的笔、墨等不应破坏档案原件或对档案长期保存造成影响。
4.应将破损页面、缺页等特殊情况进行登记。
(三)目录数据准备
1.按照目录数据库建立时制定的数据规则,对照档案原件内容,规范档案中的目录内容。
2.对需在目录数据库中进行标记的情况进行标记。
(四)拆除装订
应以对纸质档案的保护为原则确定是否拆除装订。如需拆除装订物,应注意保护档案不受损害,并对排列顺序不准确的档案进行重排。特殊装订且拆除装订后需恢复的档案,在拆除装订物时应采用拍照等方式记录档案原貌,以便于恢复。
1.拆除装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原装订材质锈腐需要更换,另一个是为了数字化扫描方便;无论哪种原因都需要以保护档案为前提,在拆除装订的过程中档案本身不能发生二次伤害;
2.注意拆除装订后档案页的摆放,切记不能堆放过高,一旦风吹、倒塌造成混乱很难进行清点;
3.数字化著录和数字化扫描,一般不是同一个工作人员,著录人员一般不看扫描件,扫描人员一般不看著录数据,很多情况著录和扫描能够对应全凭运气。特别是以卷为单位的档案,不像以件为单位的档案可以靠归档章来区分。这就需要拆除装订后需要做好标识,便于著录和扫描工作的开展。
(五)技术修复
1 破损严重或其他无法直接进行扫描的纸质档案,应先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修复。
2 折皱不平影响扫描质量的纸质档案应先进行压平等相应技术处理。
最后,档案数字化前处理工作,作为档案数字化进程的基石,承载着至关重要的使命。从档案资料的收集甄别,确保纳入数字化流程的档案具备完整性与价值性,到档案的分类整理,依据既定标准将繁杂档案梳理得条理分明,再到对档案原件的妥善修复与预处理,消除影响数字化质量的各类瑕疵,每一个环节都丝丝入扣,为后续的扫描、数据录入及存储等工作筑牢根基。通过严谨的前处理流程,极大提升了档案数字化的整体质量,减少了后续环节可能出现的错误与偏差,保障了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