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载体的档案经高科技技术加工成数字档案形式,通过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进行计算机检索、阅读电子档案,为迎接档案信息服务新环境的挑战,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效率,增强档案业务部门的服务水平,为档案内部管理及面向客户服务提供高效率的全面服务。
档案数字化的大概流程:
1. 预处理。首先要对档案进行清洁,去除灰尘、污渍、胶带等杂质,像古老档案上的霉斑等也要处理。对档案进行整理和分类,按照一定顺序归档,方便后续扫描和管理。
2. 扫描。使用合适的扫描仪逐页扫描档案,扫描仪最好有高分辨率和自动进纸功能,部分还能自动双面扫描,提高效率。
3. 图像处理。校正扫描时倾斜或偏移的图像,裁剪去除边框等多余部分,旋转方向不对的图像并增强图像质量。
4. 光学字符识别(OCR)。通过OCR软件识别扫描图像中的文本,转化为可编辑文本,方便搜索。
5. 数据整理与分类。添加元数据如标题、日期等,建立索引和标签分类档案。
6. 存储与备份。选择计算机、服务器或云存储存储数字化档案,并定期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7. 审查与验证。检查扫描图像、OCR识别和元数据等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
档案数字化工作人员的职责:
第一,档案收集与整理。档案工作人员要深入各部门,全面收集各类档案资料。在收集过程中,严格核对档案信息,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收集到的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建立科学的档案目录体系。例如,按照档案的类型、年代、主题等进行分类,为后续的数字化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数字化加工与处理。运用专业的设备和技术,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在扫描过程中,严格控制扫描参数,确保图像的清晰度和完整性。对扫描后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如去噪、纠偏、增强等,提高图像质量。借助 OCR 技术,将图像中的文字转化为可编辑文本,实现档案内容的全文检索。
第三,数据管理与维护。负责数字化档案的数据管理和维护工作。将数字化后的档案数据存储在安全可靠的服务器或云存储平台上,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建立定期备份机制,防止数据丢失。及时更新和维护档案数据,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档案数字化机构的相关职责:
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
一方面,战略规划与政策制定。档案管理部门作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主导者,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数字化战略规划。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档案数字化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同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为档案数字化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例如,规定档案数字化的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安全规范等,确保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另一方面,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档案管理部门要对本地区、本单位的档案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统筹协调各部门的档案数字化工作,合理分配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建立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组织召开档案数字化工作联席会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此外,质量监管与评估考核。为确保档案数字化的质量,档案管理部门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对档案数字化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定期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制定科学的评估考核指标,对档案数字化工作进行量化评估。对工作成效显著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
最后,从档案数字化的长远发展来看,档案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推动档案数字化服务创新。通过开发档案数字化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档案查询和利用服务。开展档案数据挖掘和分析,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档案数字化职责的明确和履行,是推动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未来的发展中,档案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要积极应对挑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切实履行好档案数字化职责,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