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档案,指的就是通过各种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传统的档案原件进行加工处理,将其转换为以二进制形式存储在计算机内的电子档案的成果。
数字化档案的加工流程:
1. 档案数字化前期准备。
(1)档案出库。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之前,档案保管机构还要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序整理,就是要按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在进行数字转换之前,对档案信息普遍、全面地进行一次鉴定和加工整理
(2)档案的交接。档案保管机构将需数字化处理的档案移交给业务承包方,承包方应当对照档案保管机构提供的档案目录认真清点核对档案的卷数,在档案保管机构和承包方确认无误的情况下,签订交付单。
2. 档案数字化过程。
(1)设备选择。档案扫描应根据纸质档案原件实际情况、数字化目的、数字化规模、计算机网络和存储条件等选择相应的扫描设备,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和调整。参数的设置和调整应保证扫描后数字图像清晰、完整、不失真,图像效果最接近档案原貌。扫描仪是进行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所必需的设备,常用的纸质档案数字化设备有平板扫描仪、高速扫描仪、宽幅扫描仪、零边距扫描仪、数码翻拍仪等。不同的设备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参数设置。在扫描前使用专用硬件设备交验显示器参数,使之与扫描仪的对应参数保持一致,防止扫描结果在显示器上显示时产生亮度和色彩的偏差。
(3)数字化操作。将纸质档案进行扫描,转化为电子文件,采用专业扫描仪或者数码翻拍仪等设备完成,保证扫描质量和准确度。
3. 档案数字化后。
(1)扫描完成后,需要对图像进行处理。这包括图像校正、裁剪、旋转和增强等操作。图像校正消除了因扫描时出现的倾斜或偏移导致的问题,确保图像的水平和垂直对齐。裁剪操作可以去除边框、空白和不需要的部分,使图像更加整洁。旋转功能可以纠正横向或纵向放置的图像。图像增强则是通过调整亮度、对比度和色彩来改善图像质量。
(2)数据挂接。数据挂接又称数据匹配,是数字归档中为保证数字档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所需要的流程。借助软件对数据库中的目录数据与对应的数字档案进行匹配挂接,并逐条对挂接结果进行检查,包括目录数据与数字档案对应的准确性、已挂接数字档案与实际扫描数量的一致性、数字档案是否能正常打开等,以实现准确关联。
数字化档案的好处:
一、提高经济效益:数字化档案管理使得传统纸质载体的档案扫描为电子文件,不仅节约了保管费用,节省了占地空间,还可以避免了反复印制资料而造成的纸张和人工的浪费。
二、提高办公效率:以国企事业单位的组织部门为例,干部的任用、干部的提拔都需要详细准确的档案信息,而数字化档案管理便可以提供详细、即时的数据和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同时,数字化档案管理使得查阅资料内容、查询档案所在变得更加简单,真正做到足不出户便可完成档案相关工作。
三、保障档案安全:将纸制档案转变为数字化电子档案后,档案的使用更加安全。尤其是哪些历史久远的档案材料,数字化档案管理无疑可以令工作人员在使用档案时也可以很好的保护文件原件。此外,通过系统管理可以达成全天监控,防止了部分篡改档案信息的行为。
四、代替原件使用,有效延长原件的保存时间。
五、数字化副本分地保存。要长期或永久保存的重要档案,用数据备份的方法制成多份数字化副本的备份分地保存。
六、恢复档案材料模糊褪变的字迹。对字迹出现模糊扩散或褪变的档案,可经过计算机扫描等处理技术恢复模糊褪变字迹。
最后,数字化档案的出现无疑是档案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更在安全性、共享性、可持续性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优势。通过数字化技术,档案信息得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快速检索、远程访问和广泛共享,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利用价值,为各个组织的高效运转和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