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档案数字化实施,就是指采用扫描仪等设备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使其转化为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的数字图像,并按照纸质档案的内在联系,建立起目录数据与数字图像关联关系的处理过程。
档案数字化实施的具体步骤:
1、数据采集阶段,需要对纸质或非数字形式的档案资料进行扫描、拍照等采集工作。这一步是整个数字化加工流程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采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数据的清洗、转换和存储效果。因此,在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光线、角度、清晰度等因素,以保证采集的图像质量。
2、档案清查和预处理阶段,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去重、纠错、格式化等工作,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这一步骤是保证数据完整性和质量的关键,需要仔细检查每一个数据字段,确保数据的准确无误,同时还需要对不规范的数据格式进行修正和规范,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3、档案扫描阶段。在该阶段,需要对图像偏斜度、清晰度、失真度、去污点、去黑边等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图像质量要求时,应重新进行图像的处理,初扫要保留。发现文件漏扫时,应及时补扫并正确插入图像,发现扫描图像的排列顺序与档案原件不一致时,应及时进行调整,处理时要保留文件编号与文件页码。大幅面档案进行分区扫描形成的多幅图像,应进行拼接处理,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图像,以保证档案数字化图像的整体性,未请示组长的情况下,不得删除任何原文或清除任何原文内容。若处理时误删原文或原文内容,要及时反应给组长,协调扫描人员,重新扫描、处理。处理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查阅原文及时做出更改,并汇报给组长登记。处理工作完成时,要将扫描处理结束的原文汇报转交给组长,以便后期质检数据挂接。
4、数据转换阶段,需要将采集到的数据转换成数字格式,如PDF、图像文件等。这一步主要是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转化为可供计算机处理的数字格式,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使用。在这一步骤中,需要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字格式以及如何优化转换过程,以获得最佳的转换效果。
5、数据存储阶段,需要将转换后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以便后续的使用和共享。这一步涉及到数据的管理和安全,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来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共享和交流,以便于不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档案数字化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 软、硬件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软硬件基础设施是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基本条件。很多单位档案管理员或负责人缺乏档案专业知识,同时经费下拨速度慢,不能及时到位,造成所需的一些档案数字化软、硬件基础设施配备不齐全,具体表现在:扫描仪等信息利用设备的配备不足导致局限数字档案的利用,使得相当一部分数字化的档案无法识别。购置的软件系统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信息管理功能与信息通用功能缺失,不能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
2. 纸质档案数字化扫描成本过高。在大量的纸质档案扫描过程中,由于档案难易程度和标准不同导致单位不同程度遇到扫描成本过高的问题,扫描成本的增加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档案数字化进程。扫描成本存在于扫描过程中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是经济成本增加。扫描中的经济成本包括两方面,设备购置、维修成本和人力扫描工资成本。二是时间成本过大。档案数字化扫描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硬件设备(扫描仪、计算机、存储设备等)、软件设备、人员操作熟练程度等都会影响到扫描时间成本。
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数字化实施已成为提升档案管理效率、保障信息安全、促进信息共享的重要手段。未来,档案数字化实施将朝着更加高效、智能、安全的方向发展。